停息挂账是否属于法律规定,停息挂账的具体操作步骤

法务小编认证达人内容推荐员

逾期资讯 2024-09-06

停息挂账是法律规定吗

停息挂账是一种常见的商业实践,特别是在贸易业务中。它是指在一定期限内,债权人(通常是销售方)同意将应收账款暂时挂起,不要求债务人(通常是购买方)立即清偿。停息挂账是否是法律规定的行为,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。本文将探讨停息挂账的法律性质,分析相关法律规定,并就其合法性提出一些观点。

二、停息挂账的法律性质

1.合同法的规定
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,当事人可以约定债权实现期限。这一规定给了当事人一定的自由裁量权,使其可以就债务的清偿时间做出协商。从合同法的角度来看,停息挂账是合法的,只要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挂账的期限。

2.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

根据《企业会计准则——应收账款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,企业可以依据买方的信誉状况,为其设定挂账期限。这一规定为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,允许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停息挂账。这并不意味着停息挂账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合法的。如果企业滥用停息挂账权利,可能会违反其他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,例如《企业会计准则——收入》中的确认收入的规定。

三、停息挂账的合法性

1.保护买卖双方权益

停息挂账作为一种商业实践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买卖双方的权益。对于购买方而言,挂账期限给予了其更多的支付灵活性,有助于调整现金流。对于销售方而言,挂账期限可以增加销售机会,提高市场份额。停息挂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商业合作,推动经济发展。

2.风险和合规性

停息挂账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合规性问题。如果挂账期限过长或者没有明确约定,可能会导致债权人的权益受损,增加坏账风险。滥用停息挂账权利,例如为了逃避税收或者规避财务监管,可能会触犯相关法律法规。停息挂账应当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,并且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谨慎评估和风险控制。

停息挂账在一定条件下是合法的,可以根据合同法和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实施。停息挂账的合法性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,仍然需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。在实践中,当事人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谨慎评估和风险控制,以保护双方的权益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。只有在合法、合规的前提下,停息挂账才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,促进商业合作和经济发展。